“手机电池必须用到主动关机才能充电,不然会‘记仇’越用越短!”“整夜充电会让电池‘撑坏’,用两年就报废!”“快充很伤电池,永远用慢充才能耽误寿命”……这些对于锂电池的“经历之谈”,你是不是也坚信不疑?
现实上,很多传播甚广的“电池颐养法门”,实质上是镍镉电池时期的认知惯性,或是被曲解的手艺细节。特别是“影象效应”这一观点,早已被迷信尝试证伪与锂电池有关。本文将拆解锂电池的几大焦点误区,用迷信道懂得开你的迷惑。
一、锂电池的5大罕见误区,一一击破!
基于对“影象效应”的曲解,衍生出了很多针对锂电池的毛病认知。以下是最典范的5大误区,连系迷信与尝试数据一一造谣:
误区1:“锂电池必须完整放电再充电,不然会‘钝化’”
本相:锂电池制止完整放电,深度放电(电量<10%)反而会加快破坏。
镍镉电池时期,“按期完整放电”是为了防止结晶层聚积;但锂电池的负极是石墨,其层状布局许可锂离子自在嵌入/脱出,不存在“钝化”题目。相反,若持久将锂电池放电至电量耗尽(主动关机乃至更低),负极外表的锂离子会因没法实时嵌入而构成“死锂”(金属锂颗粒),这些“死锂”没法到场后续充放电反映,会致使电池容量永远性丧失。
准确做法:锂电池的最好充电区间是20%-80%(平常利用),偶然布满(100%)或用到30%充电影响不大,但尽能够防止持久低于20%或高于90%。
误区2:“整夜充电会‘撑坏’电池,耽误寿命”
本相:古代锂电池的BMS(电池办理体系)已处置“过充”题目,整夜充电的影响被过分缩小。
初期的镍镉电池因无过充掩护,永劫间充电能够致使电解液沸腾、电池收缩乃至爆炸;但锂电池的BMS会在电量到达100%后堵截主充电回路,仅保留细小电流(“涓流充电”)坚持电压不变。此时电池处于“满电待机”状况,不会持续大批进电。
尝试数据显现:在25℃情况下,锂电池满电寄存24小时,容量衰减仅约0.01%;即便持续寄存7天,衰减也节制在0.1%之内(远低于低温或深度放电的影响)。真正伤电池的是持久满电寄存+低温情况(如炎天车内暴晒),此时电解液分化加快,才会致使容量较着降落。
准确做法:整夜充电无需焦炙,但尽能够防止在满电状况下持久裸露于低温情况(如35℃以上)。
误区3:“快充很伤电池,永远用慢充才能耽误寿命”
本相:快充自身不伤电池,低温才是罪魁罪魁;公道设想的快充手艺可统筹速率与寿命。
锂电池的充电速率由“充电电流”决议,快充(如67W、120W)实质是经由过程增大电流耽误充电时候。按照锂电池的充放电曲线,前期(电量0%-80%)的锂离子迁徙速率较快,大电流充电不会明显影响布局;但前期(80%-100%)需降落电流以防止锂离子聚积(析锂)。
今朝支流厂商的快充计划(如华为的SuperCharge、宁德时期的CTP手艺)均接纳“多阶段充电战略”:前期大电流疾速补能,前期主动切换为小电流慢充,最大限定削减对电池的毁伤。尝试标明,利用原厂快充头的锂电池,其轮回寿命(500次充放电后容量坚持率)与慢充几近无差别(约85% vs 86%)。
真正伤电池的是快充时因电阻发烧致使的温度降低(>45℃)。若利用非原厂快充头(内阻大、发烧高),或边充电边玩大型游戏(电池与处置器同时发烧),才会加快电池老化。
误区4:“低温下锂电池‘歇工’,放兜里捂热再充”
本相:低温会临时按捺锂电池机能,但不会永远破坏;捂热充电反而能够激发危险。
锂电池的化学反映速率与温度紧密亲密相干:低温(<0℃)时,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迁徙速率变慢,负极嵌入才能降落,致使电池“可用容量”削减(如-10℃时容量仅为25℃时的70%),同时内阻增大,能够呈现“充不进电”或“掉电焦炙”。
但低温对锂电池的影响是可逆的:当温度上升至25℃以上时,容量会逐步规复。真正须要注重的是:
防止在低温下充电:低温充电时,锂离子能够没法完整嵌入负极,间接在负极外表析出金属锂(“锂枝晶”),刺穿隔阂激发短路危险;
防止低温下利用:低温(>55℃)会加快电解液分化,致使电池鼓包乃至动怒。
准确做法:冬季户外利用锂电池装备(如手机、相机),尽能够贴身保暖(削减温度散失);若需充电,先将装备放回室内升温至10℃以上再充。
误区5:“新锂电池须要‘激活’,前三次充电要充12小时”
本相:“激活”是镍镉电池的“旧皇历”,锂电池出厂已激活,无需额定操纵。
初期镍镉电池因制作工艺限定,电极外表能够有氧化层,需经由过程“深度充放电”激活容量;但锂电池的制作工艺已高度成熟,电极资料在出厂前已实现活化处置,初次利用时候接充电便可。
所谓“前三次充12小时”的说法,源于对镍镉电池的曲解。尝试标明:锂电池初次充电不管充多久(2小时或12小时),其初始容量并无差别;过分充电反而能够因永劫间满电状况加快电解液分化。
锂电池的“影象效应”早已被证伪,那些传播多年的“颐养法门”,大多是镍镉电池时期的认知惯性或对手艺细节的曲解。懂得锂电池的化学逻辑(锂离子的迁徙纪律、资料的耐受边境),比自觉遵守“老经历”更主要。